四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中心 >> 过刊浏览 >> 2008年 >> 四期 >> 正文

“之于”结构研究中的进步与倒退

日期:2020年12月11日 14:33    浏览量:[]    作者:陈仕益 来源:
标题: “之于”结构研究中的进步与倒退
基金项目:
关键词: “之于”;结构;研究;进步;倒退;
摘要: 在古代汉语的几种同形异构的"之于"结构中,本文只讨论从《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语段中抽象出来的那种"之于"结构。100多年前,《马氏文通》开始系统研究它。作者马建忠认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格式化为"主语+之+动宾短语",并暗示它主要作主语,其次作宾语。至其结构类型,马氏认为:不加"之"字,它是表对待的主谓短语(其中,"于"+后续成分是谓语+宾语);加"之"以后,则转型为定中短语。马说绝大部分可从。参照马说,我们发现:王力先生等学者的"之于"结构研究进步与倒退并存。进步是:楚永安(1986)和许仰民(2001)完成了对其构素、构序的研究,楚永安(1986)还揭示了它的所有外部功能。倒退是:王力先生等许多学者都以其中的"于"字为介词,并说该结构无"之"时是主谓短语(或是其他异名,但实质一样),加"之"以后仍是主谓短语或转型为定中短语。此说之可商,在于"名词+之+介宾短语"不具备构成短语的基本条件。至于康瑞琮肢解"之于"结构,以由"于"字参与组成的"介宾短语"为全句状语,则是在马说基础上的全面倒退。
下载地址:

_之于_结构研究中的进步与倒退_陈仕益.pdf    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