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一门三父子,即苏洵、苏轼、苏辙,简称“三苏”,是“蜀学的杰出代表,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与传承中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尤其是苏轼不愧为巴蜀文化的巨子,他在文化学术上的巨大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疆域,穿越千载,影响遍及全国,荫庇后世”(中国苏轼学会原会长张志烈语)。乐山师范学院学报作为乐山师范学院的主要学术阵地,坐落于历史文化大家三苏故里,对研究、弘扬三苏文化自然占据着办刊所独有的地域资源优势和学术资源优势。“三苏研究”栏目自开办以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聘请了三苏研究专家杨胜宽教授作为栏目的主持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栏目作者群日益壮大,现已形成了一支学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分布区域较为广泛的相对稳定的作者群。
“三苏研究”栏目创办以来,稿源丰富,年均收稿60篇,年均发文30篇,20多年来,共发期数173期,共发论文478篇,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学术文化作品,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多篇文章获得了国家社科青年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多篇文章和一部集结出版的专著在四川省人民政府、乐山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社科成果评比中获奖;多篇文章如《从苏辙对〈毛诗序〉》的辩驳论其诗学思想》《东坡意象创造论(之一)》《苏轼的直觉思维创造——〈苏轼艺术创造奥秘〉之一章》《东坡意象创造论(之二)》《柳词对苏词的影响》《论苏轼“以禅解陶”》《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论苏轼对税收成本的精细考量——以密州榷盐为例》等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有些文章甚至填补了目前苏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目前,“三苏研究”已成为苏学研究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是苏学界集中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前沿阵地,在海内外学术界、期刊界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在促进地方文旅建设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栏目自开办以来,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栏目主持人
杨胜宽,男,教授,汉族,四川安岳人,中共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校学术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系文学与新闻学院苏轼研究室学术顾问,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在国内外数十家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苏轼人格研究》《苏轼与苏门人士文学概观》《杜学与苏学》《苏轼与苏门文人集团研究》四部,是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苏轼研究专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荣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
“三苏研究”刊发文章情况一览(2000—2019年)
序号 |
年 |
期 |
篇 名 |
作者 |
立项情况 |
转载 情况 |
1 |
2000 |
1 |
苏轼与苏门文人集团的形成 |
杨胜宽 |
||
2 |
2 |
论苏门门风 |
杨胜宽 |
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 |
||
3 |
2 |
苏轼生命意识片论 |
赵章超 王远明 |
|||
4 |
2001 |
1 |
苏轼与毕仲游交谊考述 |
杨胜宽 |
||
5 |
2 |
苏轼的水情结 |
干鸣丰 |
乐山师范学院科研资助项目 |
||
6 |
5 |
李昭玘与苏轼交游考述 |
杨胜宽 |
|||
7 |
6 |
君子知人 相勉于道——论苏轼与李廌的二十年师友情 |
黄永一 |
|||
8 |
2002 |
1 |
李之仪与苏轼交谊散论 |
杨胜宽 黄永一 |
||
9 |
1 |
苏门文人论苏诗的分歧及其原因 |
王友胜 彭文静 |
|||
10 |
2 |
独笑深林谁敢侮——说苏轼黄州咏花诗 |
张志烈 |
|||
11 |
2002 |
2 |
苏辙《诗集传》的成书及版本考 |
李冬梅 |
||
12 |
2002 |
3 |
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苏轼《前赤壁赋》自然审美心理过程管窥 |
杨 桦 |
||
14 |
2002 |
5 |
苏轼与米芾交往述评 |
杨胜宽 |
||
15 |
2002 |
5 |
从苏辙对《毛诗序》的辩驳论其诗学思想 |
李冬梅 |
人大全文转载 |
|
16 |
2003 |
1 |
东坡词阅读札记 |
王文龙 |
||
17 |
1 |
略论苏轼诗书理论的内在契约及其成因 |
金 燕 |
|||
18 |
2 |
苏轼审美人生论 |
王 洪 |
|||
19 |
2 |
从乐山的民间传说看苏轼的民间文学形象 |
杨胜宽 |
|||
20 |
2 |
苏轼人生观的形成及文化意义 |
林光华 |
|||
21 |
2 |
千古夜话说到今——戇州“苏阳夜话亭”考释 |
周建华 |
|||
22 |
3 |
论清人注释、评点苏诗的特征与原因 |
王友胜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苏轼研究的历史进程(00CZW005),湖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青年项目《宋诗学论》(01B021 |
||
23 |
3 |
苏轼豪放词风探因 |
孙 民 |
|||
24 |
5 |
苏辙和他的《诗集传》 |
向 熹 |
|||
25 |
5 |
苏轼词《南乡子》解读辨析 |
张志烈 |
|||
26 |
5 |
论张孝祥词对苏辛词风的过渡作用 |
张璐璐 |
|||
27 |
5 |
游记领域中的双子星座 |
李 园 |
|||
28 |
8 |
苏轼传神论美学思想论析 |
胡立新 |
|||
29 |
2004 |
3 |
陈师道与苏轼交谊考论 |
杨胜宽 |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 |
|
30 |
3 |
试论苏词在艺术上对庄子散文的继承 |
金燕 |
|||
31 |
6 |
苏轼诗中的书道观 :解读苏轼三首论书诗 |
孙 民 |
|||
32 |
6 |
苏轼题画诗述论 |
陈才智 |
|||
33 |
7 |
苏轼兄弟的军事思想及边防策略 |
杨胜宽 |
|||
34 |
10 |
苏文贺启受主考二则 |
张志烈 |
|||
35 |
10 |
论东坡体的生命历程 |
木 斋 |
|||
37 |
2005 |
1 |
宗骚与慕陶:苏门学士之一晁补之论 |
杨胜宽 |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川教科AS01-15) |
|
38 |
1 |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词看庄子对苏轼的影响 |
陈代湘 鞠 巍 |
|||
39 |
2 |
苏轼的灵感论(续) |
朱靖华 |
|||
40 |
2 |
试论苏东坡岭南诗学成就 |
王启鹏 |
|||
41 |
3 |
苏轼与道潜交谊述论 |
杨胜宽 |
|||
42 |
3 |
千古谁堪伯仲:词学批评史中的苏辛词比较论 |
王昊 张秋爽 |
|||
43 |
3 |
幻的浪漫 梦的真实 :论苏、辛的梦幻词 |
李海帆 吴 帆 |
|||
44 |
4 |
论苏轼的以学问为词 |
王文龙 |
|||
45 |
4 |
神似”与“形似”:从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看其书画观 |
由兴波 |
|||
46 |
4 |
苏轼作品计数动量词研究 |
陈 颖 |
|||
47 |
6 |
新近发现东坡词考辨补正 |
饶晓明 |
|||
48 |
6 |
苏轼与齐鲁名士晁补之李格非的交游 |
刘乃昌 |
|||
49 |
6 |
东坡词:雅词、范型、非应体:木斋的东坡词研究 |
万露 库万晓 |
|||
50 |
6 |
心境悠悠 水榭无香: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
帅丽梅 |
|||
51 |
7 |
略论苏轼的养生理论 与实践 |
何玉兰 |
|||
52 |
7 |
味外之味:苏轼的艺术 审美追求 |
王启鹏 |
|||
53 |
7 |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命运新论 |
刘丽珈 |
|||
54 |
7 |
苏轼诗中的“病兽”意象研究 |
高 云鹏 |
|||
55 |
8 |
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
何念龙 |
|||
56 |
8 |
论苏诗散文化意象对纯诗意象的变革 |
木 斋 |
|||
57 |
8 |
苏词开篇 红杏报春:解读苏轼《浪淘沙》词 |
刘尚荣 |
|||
58 |
9 |
东坡意象创造论 |
朱靖华 |
人大全文转载 |
||
59 |
9 |
通变与通才:从“水”意象看苏轼的文化品格 |
杨胜宽 |
|||
60 |
10 |
需“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评《新近发现东坡词考辨补证》 |
曾枣庄 |
|||
61 |
10 |
论苏轼的《诗》学观点 |
张进 |
|||
62 |
2006 |
1 |
东坡《竹枝歌》可入词集:与曾枣庄先生商榷 |
朱靖华 |
||
63 |
1 |
东坡体,中国词发展的方向:答曾枣庄先生对《新近发现东坡词考辨补正》责难 |
饶晓明 |
|||
64 |
1 |
为“思想者的苏轼”立传 |
崔海正 冯莹 |
|||
65 |
2 |
关于苏轼论韩愈 |
孙民 |
|||
66 |
2 |
略论苏洵、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 |
何玉兰 |
|||
67 |
2 |
以彼无限景,寓我有限年:论苏轼贬惠期间的“仙居”生活 |
杨子怡 |
|||
68 |
2 |
论苏轼题画诗的寓意 |
彭 敏 |
|||
69 |
3 |
东坡词的创作高峰在黄州 |
饶晓明 |
|||
70 |
3 |
论苏轼的“自是一家”创作创新论 |
王启鹏 |
|||
71 |
3 |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画意与诗境 |
蔚然 |
|||
72 |
3 |
苏轼教育思想初探 |
陈元 欧阳勇 |
|||
73 |
4 |
苏轼研究方法漫谈 |
杨胜宽 |
|||
74 |
4 |
论苏轼、陆游、辛弃疾词作中的相同关键词“归” |
周健梅 |
|||
75 |
4 |
为“苏轼不懂音律”一辩 |
朱安义 |
|||
76 |
4 |
叶梦得与苏过 |
潘殊闲 |
|||
77 |
6 |
试论词体的起源及特征 |
田 苗 |
|||
78 |
6 |
执着与通变:屈原、苏轼文化范型辨异 |
何念龙 |
|||
79 |
6 |
论文同诗中之“子平”为苏轼 |
库万晓 木斋 |
|||
80 |
6 |
拯救心灵 享受欢乐——论《前赤壁赋》的“圆道”思想及其原型性象征意涵 |
代云红 |
|||
81 |
7 |
苏轼的直觉思维创造:《苏轼艺术创造奥秘》之一章 |
朱靖华 |
人大全文转载 |
||
82 |
7 |
苏轼艳科词一瞥 |
王辉彬 |
|||
83 |
8 |
文同诗中的“苏子平秘丞”不是苏轼 |
孔凡礼 |
|||
84 |
8 |
诗人例穷苦 天意遣奔逃——苏轼南贬入粤路线图考论 |
杨子怡 |
|||
85 |
8 |
柳宗元对苏轼的思想及其创作影响刍议 |
王玮 |
|||
86 |
8 |
道家思想与苏轼书法创作 |
邹建雄 |
|||
87 |
9 |
君子和而不同——谈苏轼兄弟的异质异貌 |
杨胜宽 |
|||
88 |
9 |
诗家“雏凤”恣——苏轼早年前期“南行”诗漫评 |
王文龙 |
|||
89 |
9 |
略谈苏轼的《醉道士石》诗 |
孔凡礼 |
|||
90 |
10 |
苏轼笔下的屈原 |
邓昭祺 |
|||
91 |
10 |
再论苏东坡文艺创作的高峰在黄州 |
饶学刚 |
|||
92 |
2007 |
1 |
苏轼的想象创造论——《苏轼艺术创造奥秘》之一章 |
朱靖华 |
||
93 |
1 |
“忘”与“游”:苏轼心隐的精神家园——苏轼遭贬后的心灵透视 |
王启鹏 |
|||
94 |
1 |
苏轼与《赵飞燕外传》 |
王建堂 |
|||
95 |
2 |
再谈东坡“乐府、歌词、楚词”及其他——兼答田苗女士 |
饶晓明 |
|||
96 |
2 |
韩愈苏轼民本意识比较淡 |
杨子怡 |
|||
97 |
2 |
苏轼书法创作观略论 |
马一博 |
|||
98 |
3 |
柳词对苏词的影响 |
邓昭祺 |
人大全文转载 |
||
99 |
3 |
水月清明 情有独钟——苏轼作品中的“水”意象探微 |
陈冬根 |
|||
100 |
3 |
关于《苏东坡盘陀画像碑》的一些考察 |
孔凡礼 |
|||
101 |
4 |
北宋政坛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欧阳修、苏轼朋党观论析 |
杨胜宽 |
|||
102 |
4 |
从金源文看“苏学北行” |
张惠民 |
|||
103 |
4 |
园之理法 法无定法——三苏祠造园艺术简论 |
蒋侃迅 |
|||
104 |
6 |
苏轼究竟死于何病 |
刘继增 |
|||
105 |
6 |
从“立德、“立功”“立言”的层面看苏轼所取得的成就 |
王琴 |
|||
106 |
7 |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穷”与“工”关系理论论略——兼谈苏轼“穷”与“工”关系理论的意义 |
高云鹏 |
|||
107 |
7 |
巴蜀文化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 |
黄莹 裴宏江 |
|||
108 |
7 |
苏轼初入庐山诗篇目字句略考 |
杨芸 |
|||
109 |
8 |
苏轼评《文选》考论 |
方星移 |
|||
110 |
8 |
论苏轼对《庄子》“物化”视角的继承和发展 |
王怡波 |
|||
111 |
8 |
苏轼过都昌考辨 |
李俊 |
|||
112 |
9 |
“中国旋宫”与质疑“燕乐词源”说:兼论苏轼《竹枝歌》可入词集 |
朱靖华 |
|||
113 |
9 |
试论《超然台记》在苏轼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
王启鹏 |
|||
114 |
9 |
《苏轼词编年校注》重印后记 |
邹同庆 |
|||
115 |
10 |
道家——苏东坡黄州突围之道 |
饶学刚 |
|||
116 |
10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苏轼的自然与人性观念 |
杨胜宽 |
|||
117 |
10 |
苏轼理趣诗词的特色 |
朱安义 |
|||
118 |
2008 |
1 |
评欧阳修与苏轼的忘年交契 |
刘尚荣 |
||
119 |
1 |
苏轼对“春秋三传”的比较研究 |
杨金平 |
|||
120 |
1 |
试论苏轼诗中的故乡情结 |
徐立昕 |
|||
121 |
1 |
苏轼词解辩正六则 |
马里扬 |
|||
123 |
2 |
“羡他生死托才人”:从惠州历代文人诗文看朝云崇拜现象 |
杨子怡 |
|||
124 |
2 |
试析影响苏轼政治主张的原因 |
王丽 |
|||
125 |
3 |
苏诗师杜散论 |
王文龙 |
|||
126 |
3 |
文学研究从“吾学而仕”到“我愿天公怜赤子”:苏东坡民本思想的源流发展轨迹 |
饶晓明 |
|||
127 |
3 |
析苏辙《老子解》的核心概念:“性” |
陈文苑 |
|||
128 |
4 |
说苏轼论体散文——苏轼散文分体研究系列之一 |
杨胜宽 |
|||
129 |
4 |
苏轼贬惠与柳宗元贬永之比较研究 |
王启鹏 |
|||
130 |
4 |
苏轼与文同交谊刍谈 |
朱安义 |
|||
131 |
6 |
苏轼“物”、“我”观的当代文化意义 |
何玉兰 |
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06年S0619) |
||
132 |
6 |
大地苍生 赤子情怀:从《东坡志林》看苏轼谪居时期的亲民情怀 |
杨 芸 |
|||
133 |
6 |
适意:苏轼的审美人生态度 |
邹建雄 |
|||
134 |
6 |
苏轼与文同交谊刍议 |
朱安义 |
|||
135 |
7 |
韵文何必入诗集——从苏轼诗文互见谈起 |
刘尚荣 |
|||
136 |
7 |
郏县“三苏坟”成因研究述考 |
张天星 |
|||
137 |
7 |
我本海南民 寄生西蜀州:试析苏轼的故乡观 |
冯小禄 |
|||
138 |
7 |
近三十年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
张建伟 |
|||
139 |
8 |
朝云崇拜现象的文化阐释 |
杨子怡 |
|||
140 |
8 |
从音律看东坡词的豪放 |
李翠叶 |
|||
141 |
8 |
苏洵“父子知音”说考论:兼谈苏序、苏涣对苏洵的教育和影响 |
刘静 沈章明 |
|||
142 |
9 |
苏轼与张耒 |
孔凡礼 |
|||
143 |
9 |
凡圣无异居 心中有桃源:苏轼对桃花源的新解及其现实意义 |
马强才 |
|||
144 |
9 |
苏轼贬谪岭南时期童心分析及“思与无所思”的临界点考察 |
李黎 |
|||
145 |
10 |
论苏轼的记体散文:苏轼散文分体研究系列之二 |
杨胜宽 |
|||
146 |
10 |
东坡精神 万古流芳 |
饶晓明 饶学刚 |
|||
147 |
10 |
苏轼论春秋时代的土地赋税制度平议 |
杨金平 |
|||
148 |
2009 |
1 |
论苏东坡的尚“意”文艺创作观 |
王启鹏 |
||
149 |
1 |
用诗意来“拯救”画的困境:论苏轼题画诗中诗画相通理论的本质意义 |
刘全志 |
|||
150 |
1 |
苏轼论春秋时代的礼制 |
杨金平 |
|||
151 |
2 |
苏轼论春秋名臣:苏轼春秋人物史论平议之一 |
杨金平 |
|||
152 |
2 |
苏轼制诰批答的 文学性略论 |
贾喜鹏 |
|||
153 |
3 |
苏赋二题 |
王文龙 |
|||
154 |
4 |
苏轼与李之仪 |
孔凡礼 |
|||
155 |
4 |
苏轼“近情”论 |
杨胜宽 |
|||
156 |
6 |
仁者爱人,关注人权:贬臣苏东坡在黄州的人性光辉 |
饶晓明 饶学刚 |
|||
157 |
6 |
略论苏轼对韦应物诗歌 的接受及其影响 |
韦江 |
|||
158 |
6 |
苏辛词异同比较研究述评 |
吴 清 |
|||
159 |
7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 |
杨松冀 |
人大全文转载 |
||
160 |
7 |
苏轼“最善少游”探赜 |
朱安义 |
|||
161 |
8 |
苏轼与宋皇室关系 |
李真真 |
|||
162 |
10 |
苏轼书体散文析论 |
杨胜宽 |
|||
163 |
2010 |
3 |
苏诗十注之傅、胡考 |
何泽棠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宋人注宋诗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YJC751030) |
|
164 |
3 |
别样风采:苏洵杂文解读 |
杨小曼 |
|||
165 |
4 |
富民之路竟在何方——苏轼关于国家财富分配的思考与困惑 |
杨胜宽 |
|||
166 |
4 |
苏轼签判凤翔时期的散文创作 |
任永辉 |
|||
167 |
6 |
论苏轼“以禅解陶” |
程磊 |
人大复印全文转载 |
||
168 |
6 |
《三苏年谱》辨正 |
杨松冀 |
|||
169 |
6 |
以文人之笔,行学者之文——《东坡志林》中的史评谈略 |
周榆华 甘映红 |
江西省社科规划共建项目《两宋笔记小说与士绅休闲文化》(07WX222)阶段性成果。 |
||
170 |
9 |
关于苏轼对司马迁的评价问题 |
杨胜宽 |
|||
171 |
2011 |
1 |
苏轼与司马光军事思想异同论 |
杨胜宽 |
||
172 |
1 |
东坡诗中之禅影 |
陈才智 |
|||
173 |
1 |
《周易》同人卦与苏轼贬琼期间处世哲学 |
陈建锋 |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周易〉与苏轼贬琼期间立身处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NSK10-50) |
||
174 |
2 |
东坡养生理论新体系及其时代意义:兼谈东坡在黄州的养生实践成就 |
饶学刚 饶晓明 |
|||
175 |
2 |
苏轼元祐时期军事思想探论 |
庆振轩 |
|||
176 |
2 |
宁知风雨夜 复此对床眠:从兄弟唱和看苏辙的人生态度 |
陈婷婷 |
|||
177 |
3 |
“如梦”与“归心”深处的旷达:谈苏东坡贬谪词 |
张 英 |
|||
178 |
3 |
论苏轼词中的庄禅思想:以《定风波》为例 |
张袁月 |
|||
179 |
3 |
孔颜乐处:苏轼在黄州休闲审美心态研究 |
陆庆祥 蔡玮 |
|||
180 |
4 |
岭海书牍说东坡 |
杨子怡 |
|||
181 |
4 |
苏轼养生之道述论 |
朱安义 |
|||
182 |
4 |
论辛弃疾词对苏轼诗词的借鉴 |
彭敏 |
|||
183 |
6 |
苏轼与王安石军事思想比较研究 |
何晓苇 |
|||
184 |
6 |
苏轼军事思想转变原因初探 |
唐瑛 |
|||
185 |
6 |
“三苏”军事思想异同论 |
申东城 |
|||
186 |
7 |
《雪堂记》与苏轼黄州“适意”的贬谪生活 |
杨胜宽 |
|||
187 |
7 |
苏轼情本哲学论 |
陆庆祥 |
|||
188 |
8 |
论苏轼对大禹的接受与传播 |
潘殊闲 |
|||
189 |
9 |
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为“东坡”寻注求解 |
江澄格 |
|||
190 |
9 |
苏轼诗文“戏谑”风格特征、成因及文学史意义 |
张国荣 |
|||
191 |
9 |
旷不离世 旷而有为 旷而智慧:论苏轼其人其作的旷达 |
余颖 |
铜仁学院科研启动基金(Tr20) |
||
192 |
10 |
第十七届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
杨胜宽 |
|||
193 |
10 |
苏东坡舣舟亭:文化景观、文人精神与权力纠葛 |
叶舟 |
|||
194 |
10 |
苏轼对管仲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熊泽文 章晓琴 |
三苏文化研究院课题(SS0901006) |
||
195 |
10 |
梦的解析:《江城子·记梦》与《梦亡妻》对比分析 |
南峰 唐煜 |
宁夏师范学院2010年度科研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QN2010010) |
||
196 |
2012 |
1 |
苏轼研究杂谈 |
刘尚荣 |
||
197 |
1 |
谈苏轼常州所作词 |
张志烈 |
|||
198 |
1 |
苏轼和星座:浅谈唐宋之际的星命术 |
李天飞 韩旭 |
|||
199 |
2 |
苏东坡知足常乐的自处之道 |
江澄格 |
|||
200 |
2 |
苏东坡政治主张的和谐追求 |
赖正和 |
|||
201 |
2 |
论苏轼诗文清冷意境之美学意义及影响 |
闫小军 |
|||
202 |
3 |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 |
陆林深 |
|||
203 |
3 |
“诚同”与《东坡易传》对党争的反思及对儒家价值的超越 |
吴增辉 |
|||
204 |
3 |
苏轼诗歌的雨意象探析 |
陆婵娣 |
|||
205 |
4 |
知己之感 知音之赏 :苏轼妇女观散论 |
庆振轩 牛思仁 |
|||
206 |
4 |
白居易与苏轼怀古诗数量比较研究 |
张亚祥 |
|||
207 |
4 |
《东坡易传》的和谐思想 |
吴洪生 |
|||
208 |
6 |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
江澄格 |
|||
209 |
6 |
苏洵“蜀学”内涵及对我国学术文化贡献谫论 |
张国荣 |
|||
210 |
6 |
论苏轼诗文的清冷意境 |
闫小军 |
|||
211 |
7 |
论苏轼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 |
潘殊闲 |
教育部规划项目《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09XJA751008) |
||
212 |
7 |
苏轼在密州对生活困境的超越 |
张海平 |
|||
213 |
7 |
论苏轼词中的丈夫柔情 |
余颖 |
|||
214 |
8 |
苦闷与超然 |
喻世华 |
|||
215 |
8 |
谈苏轼的和谐博弈观 |
刘清泉 王晋川 |
|||
216 |
9 |
佛家思想使苏东坡晚年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 |
王启鹏 |
|||
217 |
9 |
从道教炼养、方式看苏轼的道教信仰 |
贾喜鹏 王建弼 |
|||
218 |
9 |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境域下之苏轼论孟子 |
伍宝娟 |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11SB094) |
||
219 |
10 |
忠而见谤 从政为民 |
李锦全 |
|||
220 |
10 |
再论苏轼赋体散文 |
杨胜宽 |
|||
221 |
10 |
论苏东坡的人生姿态 |
方星移 |
|||
222 |
2013 |
1 |
夜雨何时听萧瑟:论苏辙诗歌的兄弟情结 |
喻世华 |
||
223 |
1 |
苏轼兴治水利考 |
陈伟庆 |
|||
224 |
2 |
论苏轼词的雪意象 |
袁海俊 |
|||
225 |
2 |
苏辛农村词比较研究述评 |
梁萌 |
|||
226 |
苏轼七古创变与北宋诗文革新 | 康忠强 |
||||
227 |
3 |
苏轼与章惇之恩怨述略 |
朱飞镝 |
|||
228 |
3 |
浅论苏轼“以才学为诗” |
张国荣 |
|||
229 |
3 |
苏轼艺术创作思想之“形”与“神” |
汪倩 |
|||
230 |
4 |
苏轼《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编年补证 |
彭文良 木斋 |
|||
231 |
4 |
从诗文酬唱看苏轼与黄庭坚的非凡友谊 |
王宏武 |
|||
232 |
4 |
汪藻诗中的“老坡气” |
梁玉竹 |
|||
233 |
6 |
“吾生如寄”与“此生安好”:苏轼晚年的精神困境与自我救赎 |
吴增辉 |
|||
234 |
6 |
超然台的“时空位移”:析苏轼超然思想的影响 |
王晓磊 |
|||
235 |
6 |
苏轼涉农诗初探 |
许起山 陈伟庆 |
|||
236 |
7 |
苏轼《浣溪沙·荷花》词编年新考 |
彭文良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费资助项目(CQDXWL2012161) |
||
237 |
7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雷州苏轼符号诠释 |
刘清泉 |
|||
238 |
7 |
基于“中国知网”“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的苏轼研究情况分析 |
喻世华 |
|||
239 |
8 |
关于洪迈《容斋随笔》评价苏轼的几个问题 |
杨胜宽 |
|||
240 |
8 |
苏轼“圣化”杜甫背景、内涵及对“宋调”形成之意义 |
张国荣 |
|||
241 |
8 |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从苏辙评价看苏轼和陶诗 |
杨岚 |
|||
242 |
9 |
苏轼诗歌的哲理思辨倾向 |
马德富 |
|||
243 |
9 |
日本五山文学中的“苏轼” |
林瑶 |
|||
244 |
9 |
浅议苏轼的女性墓志 |
陈玲 |
|||
245 |
10 |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苏轼七古的凤翔之变 |
康忠强 |
|||
246 |
10 |
从诗序看苏轼对“以文为诗”的发展 |
王 琴 |
|||
247 |
10 |
论苏轼知密州时期的咏花诗词 |
乔云峰 |
|||
248 |
10 |
论苏轼《论语说》的新异与特色 |
贾喜鹏 王建弼 |
|||
249 |
2014 |
1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苏轼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的心路历程和文学成就 |
曾枣庄 |
||
250 |
1 |
苏轼元丰元年的节庆感怀 |
林宜陵 |
|||
251 |
1 |
《苏轼诗词写意》序 |
张志烈 |
|||
252 |
1 |
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 |
杨玉英 |
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 |
||
253 |
2 |
历代次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定量分析 |
刘尊明 李志丽 |
|||
254 |
2 |
苏辙养生修道简论 |
沈如泉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宋代骈文文体功能研究”(11XJA751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WJTU11CX108) |
||
255 |
2 |
《苏东坡突围》之思考 |
刘丽珈 |
|||
256 |
3 |
东坡文化研究上的惰性思维 |
饶学刚 |
|||
257 |
3 |
窥探苏洵的《上皇帝书》精神内涵 |
赖正和 |
|||
258 |
3 |
苏轼乐山遗迹考 |
唐长寿 |
|||
259 |
3 |
苏轼画论略谈 |
陈晓春 |
|||
260 |
4 |
元代有关苏轼贬谪生涯剧作简论 |
庆振轩 牛思仁 |
|||
261 |
4 |
眉山苏轼符号 |
刘清泉 |
|||
262 |
4 |
论苏辙两谪筠州的交游及其变化 |
喻世华 |
|||
263 |
4 |
“我本西湖一钓舟”:谈东坡诗歌中的“舟” |
陈南贵 |
|||
264 |
6 |
三苏父子的“不能不为之为工”价值新解:兼谈巴金等人“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观点 |
王启鹏 |
|||
265 |
6 |
元好问对苏轼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
孙晓星 |
|||
266 |
6 |
美国学者苏珊·布什的苏轼画论研究 |
杨玉英 |
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英语世界的苏轼英译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SA0105) |
||
267 |
7 |
苏辙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陈建锋 |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GJ)12-36) |
||
268 |
7 |
试析苏轼的家园情结 |
俞天鹏 |
|||
269 |
7 |
论苏轼诗词的谐趣 |
宋永祥 |
|||
270 |
8 |
苏轼“以气御文”审美蕴涵、成因及其启示 |
张国荣 |
|||
271 |
8 |
论电视剧《苏东坡》的悲剧性质及其现实意义 |
董宇宇 |
|||
272 |
8 |
歌词:苏轼黄州以前的词体观 |
彭文良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批准编号为CQDXWL-2012-161 |
||
273 |
9 |
论苏轼休闲思想对陶渊明的超越 |
陆庆祥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自然与超越:苏轼美学思想及其人文意义”(编号:12CZX073);湖北省重点学科“艺术学理论”立项建设性成果(编号:2013XKJS) |
||
274 |
9 |
论苏轼的“密州四曲” |
乔云峰 |
|||
275 |
9 |
苏轼诗文中的松意象解析 |
俞天鹏 |
|||
276 |
10 |
论苏轼在徐州的从政情怀:主要从表、奏、书、启展开分析 |
喻世华 |
|||
277 |
10 |
论苏轼对诸城地方文化的贡献 |
徐恩聪 乔云峰 |
|||
278 |
10 |
苏词非“句读不葺之诗” |
齐程花 |
|||
279 |
11 |
周必大评苏的方法问题 |
杨胜宽 |
|||
280 |
11 |
浅析苏轼密州时期的矛盾人生态度 |
张海平 |
|||
281 |
11 |
略论苏轼示子诗 |
张桂利 |
|||
282 |
2015 |
1 |
“斋厨索然,日食杞菊”的仕宦人生最美:苏东坡《后杞菊赋并序》主旨别解 |
饶学刚 |
||
283 |
1 |
舐犊之情与反哺之义——论苏轼、苏过的感情传递与诗意诠释 |
丁沂璐 庆振轩 |
|||
284 |
1 |
试析苏轼在岭南的医疗活动 |
丁书云 |
|||
285 |
2 |
求田问舍知何处 |
郑秉谦 |
|||
286 |
2 |
苏轼与李廌交游考 |
彭文良 |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PYZW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CQDXWL-2014-Z012) |
||
287 |
2 |
苏轼书法“自然天趣”观初探 |
贺超, 马亚 |
|||
288 |
3 |
苏辙散文以“水”为喻及与苏轼同类文之比较和意义 |
张国荣 |
|||
289 |
3 |
苏轼铭文探析 |
顾冰峰 孙立尧 |
|||
290 |
3 |
心目两自闲 长啸忘千忧:论苏轼父子“斜川之游”及相关文化现象 |
王 昭 舒韶雄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自然与超越:宋代休闲美学思想研究”(12CZX073) |
||
291 |
5 |
苏辙散文以“水”为喻及与苏轼同类文之比较和意义 |
张国荣 |
|||
292 |
5 |
苏轼对前代学者人性论的批评及其人性观 |
赵 蕊 |
|||
293 |
6 |
“在己者未尝敢行所愧也”:从表、状、书、启看苏轼知密的政治操守与人格操守 |
喻世华 |
|||
294 |
6 |
“来苏”与苏轼 |
李芳林 符永利 |
|||
295 |
6 |
密州东坡文化与超然思想 |
王增强 |
|||
296 |
7 |
苏轼“杞菊”义解 |
刘清泉 |
|||
297 |
7 |
苏轼制诰文中的情趣 |
贾喜鹏 |
长治学院科研课题《苏轼骈文研究》编号:2013101 |
||
298 |
9 |
谋道从来不计身:从《陆龙图诜挽词》看苏轼的人生理念 |
唐 瑛 周洪林 |
|||
299 |
9 |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论苏轼山水诗中光、色的变幻 |
罗 芳 曹静漪 |
|||
300 |
9 |
苏轼《江城子·猎词》中“西北望”含义确考 |
彭文良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编号:CQDXWL-2012-161) |
||
301 |
10 |
试论苏轼贬逐期间的精神支撑 |
郑秉谦 |
|||
302 |
10 |
“拘人”与“散人”之间:从《东坡志林》看闲人苏轼的“闲”之美学内涵 |
高畅 黄念然 |
|||
303 |
10 |
苏轼“和陶诗”对陶诗接受的开创性贡献 |
伏蒙蒙 |
|||
304 |
11 |
策士之文:论魏禧散文对苏洵文的继承与新变:以议论文为中心 |
朱泽宝 |
|||
305 |
11 |
论苏轼黄州农事诗的百姓情怀 |
乔云峰 |
|||
306 |
11 |
苏轼与佛学:以其咏妻妾诗文为主 |
林雪云 |
|||
307 |
2016 |
1 |
苏东坡与荆楚民歌的情缘和嬗变 |
饶学刚 |
||
308 |
1 |
明月几时有:论密州苏轼符号 |
刘清泉 |
|||
309 |
1 |
苏东坡的酒肉人生与他的豁达情怀:以东坡酒和东坡肉为例 |
俞兆良 方丽萍 |
|||
310 |
2 |
试探三苏的成器与天地人的内在联系 |
赖正和 |
|||
311 |
2 |
试论苏轼对于传统儒家和谐理念的接受 |
李 新 李韩喆 |
|||
312 |
2 |
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心态转变历程 |
彭文良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106112015CDJSK 47 XK 30) |
||
313 |
3 |
巨星生成的奥秘探寻:《地域传承与心灵碰撞--郭沫若苏轼比较论》序 |
张志烈 |
|||
314 |
3 |
眉山二苏与临江三孔的交谊考述 |
杨胜宽 |
|||
315 |
3 |
随物赋形:苏轼贬谪际遇下的生存哲学与文学观念 |
吴增辉 |
|||
316 |
5 |
二苏墓葬位置变迁探考 |
乔建功 |
|||
317 |
5 |
试论古籍整理之径改底本:以中华书局《苏辙集》为例 |
胡 琼 胡俊俊 |
|||
318 |
5 |
是超然之变还是意气之争?:苏轼《超然台记》新解 |
杨威威 蔡阿聪 |
|||
319 |
6 |
苏轼“以诗为词”之动因、标志及词史意义 |
张国荣 |
|||
320 |
6 |
旷世神品,价值连城——兼论苏东坡书法的最高成就在黄州 |
饶学刚 |
|||
321 |
6 |
漂泊海外的宋刊《东坡集》回“家”:徐州老土捐赠日藏宋刊《东坡集》管窥 |
刘继增 |
|||
322 |
7 |
苏轼庐山诗研究综述 |
庆振轩 陈佳宁 |
|||
323 |
7 |
试论苏辙对于杜诗的艺术批评与接受 |
李 新 李韩喆 |
|||
324 |
7 |
苏辙诗歌渊源考 |
訾希坤 |
|||
325 |
9 |
苏轼的“广告”及“广告意识”探论 |
庆振轩 张馨心 |
|||
326 |
9 |
“东坡文化”之肇始、解构及重构 |
谈祖应 |
|||
327 |
9 |
苏轼海南期间诗歌创作之综论 |
李景新 |
|||
328 |
10 |
论苏轼散文与《东坡易传》学术思想的关系 |
刘越峰 |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宋代学术转型背景下散文新变研究”(L13DZW031) |
||
329 |
10 |
论苏轼“安于为善”的教化理念 |
王梁宇 |
|||
330 |
10 |
圆活与尚趣:佛禅与苏轼诗歌的美学风格刍议 |
王渭清 |
|||
331 |
11 |
苏轼惠州诗歌中的“丰湖”与“西湖”:兼论惠州西湖得名由来 |
王 琴 |
|||
332 |
11 |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流寓文学及其禅学审视 |
赵德坤 |
|||
333 |
2017 |
1 |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异议:兼谈学术研究的平等性、客观性与科学性 |
饶学刚 |
||
334 |
1 |
苏轼在金山举行水陆法会考辨:兼论苏轼与米芾在润州的交游 |
喻世华 |
2016年度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立项课题“镇江宗教文化优势资源研究——苏轼在金山举行水陆法会考辨”(ZSY2016-14) |
||
335 |
1 |
论苏轼、文同《洋州园池三十首》的异同 |
乔云峰 |
|||
336 |
2 |
苏洵、苏轼的《太玄》学 |
金生杨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中国易学编年”(15JJD720007) |
||
337 |
2 |
苏轼的创造想象举隅 |
刘清泉 |
|||
338 |
2 |
历代题咏“赤壁图”诗内容述论 |
孙玉祥 张克锋 |
|||
339 |
3 |
苏词编年百年回顾与反思 |
彭文良 杨基瑜 |
国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历代苏诗注本研究”(16CZW023);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科研项目“宋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及海外藏本研究” |
||
340 |
3 |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佛禅精神与思想变迁 |
||||
341 |
3 |
《过东坡墓》一诗作者考证 |
乔建功 乔自姣 |
|||
342 |
5 |
蓬莱阁苏轼《海市诗》文学及书法研究 |
范惠泉 |
|||
343 |
5 |
东坡西湖图的建构与拓展 |
何晓苇 |
|||
344 |
5 |
苏轼的神仙信仰及其《水调歌头》中秋词的长生贵命思想 |
易思平 |
|||
345 |
6 |
中外邮票上的苏东坡 |
饶学刚 |
|||
346 |
6 |
苏辙教育思想发微 |
訾希坤 |
|||
347 |
6 |
近30年苏轼题画诗研究综述 |
李向阳 陈国安 |
|||
348 |
7 |
把盏为乐 诗酒人生:兼论苏轼与陶渊明饮酒赋诗风韵之比较 |
张国荣 |
|||
349 |
7 |
浅析齐鲁酒文化与苏轼命运的交融 |
陆雪卉 |
|||
350 |
7 |
翰墨精灵 天假之缘:关于苏轼“郏县苏帖”及其校勘学和书学价值 |
刘继增 |
|||
351 |
9 |
苏轼“密州出猎”本事考:兼论“密州出猎”的文化意义 |
乔云峰 |
|||
352 |
9 |
明清诸城县志对苏轼有关密州作品的辑录和引用 |
张海平 |
|||
353 |
9 |
《东人诗话》中的“以苏济黄”倾向 |
马也 任竞泽 |
|||
354 |
10 |
“东坡诗中词说”的前世今生 |
饶晓明 |
|||
355 |
10 |
“苏化的面目”:苏轼以佛禅和陶 |
秦 蓁 |
|||
356 |
10 |
试论《水浒传》《红楼梦》对苏轼的接受 |
李 新 韩松言 |
|||
357 |
11 |
“三苏家学”:中国古代家庭文化的绝代典范 |
谈祖应 |
|||
358 |
11 |
辨析苏坟茔兆曾东移 |
乔建功 乔自姣 |
|||
359 |
11 |
论宋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艺术风格 |
金 瑶 刘尊明 |
|||
360 |
2018 |
1 |
论苏轼诗文的史料价值:另一个角度看“苏海” |
喻世华 |
||
361 |
1 |
禅宗“无情话”与苏轼诗论 |
葛华飞 |
|||
362 |
1 |
从苏轼自我指称探其身份认同:以黄州诗词作品为例 |
时文静 张洪海 |
|||
363 |
2 |
沉雄悲壮、凤凰涅槃的人生史诗:兼谈“东坡儋州修炼文化现象” |
饶学刚 |
|||
364 |
2 |
苏轼岭海词考论 |
杨芸 赵维江 |
|||
365 |
2 |
“东坡帽”与丁仙现:与苏轼相关的戏剧资料发覆之一 |
贾喜鹏 王建弼 |
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上党地区戏曲的调查与研究” |
||
366 |
3 |
人生困厄成就智者“饕餮盛宴”:论苏轼“美食情结”内涵、成因及相关文学之别样审美 |
张国荣 |
|||
367 |
3 |
苏轼、张商英与五台山 |
章 原 |
上海哲社基金项目“宋代笔记涉医资料研究”(2016BWY010) |
||
368 |
3 |
论东坡词中“人间”意象蕴涵之转关 |
苏碧铨 |
|||
369 |
5 |
苏轼与刘攽交谊考述 |
杨胜宽 |
|||
370 |
5 |
再谈东坡文化研究上的惰性思维 |
饶学刚 |
|||
371 |
5 |
论苏辙与密州 |
乔云峰 |
|||
372 |
6 |
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物化”形象解读 |
靳莹晖 |
|||
373 |
6 |
近十年苏洵研究综述 |
周宇璇 |
|||
374 |
7 |
苏轼心目中的“桃花源”:苏轼密州《后杞菊赋》之“南阳之寿”考辩 |
刘继增 刘彩萍 |
|||
375 |
7 |
郏县苏轼符号:谈苏轼的丧葬观 |
刘清泉 |
|||
376 |
7 |
论白石恋情词的叙事艺术 |
姜晓娟 宫臻祥 |
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南宋词叙事艺术研究”(SLGYCX1707) |
||
377 |
9 |
谈苏轼的赋税观 |
刘清泉 |
|||
378 |
9 |
苏洵《嘉佑集•史论》史学思想探析 |
路美玲 |
|||
379 |
9 |
论苏轼歌行体诗歌的写作内涵 |
陈劲杉 |
|||
380 |
10 |
苏轼的意义:时代转换与话语变迁:从林语堂、李泽厚到王水照 |
王维玉 |
|||
381 |
10 |
试论苏轼咏马题画诗的“英雄”隐喻 |
谈燕婷 |
|||
382 |
10 |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九人举隅 |
陈小辉 |
|||
383 |
11 |
读《东坡先生墓志铭》札记 |
乔建功 苏航 |
|||
384 |
11 |
浅析苏轼的檃括词 |
杨晓娜 |
|||
385 |
2019 |
1 |
从唐庚的《人日》诗管窥苏轼的影响 |
朱瑞昌 景志明 |
||
386 |
1 |
苏辙四首词中的人生况味 |
罗春娜 向 阳 |
|||
387 |
2 |
“天地与人一理也”:苏东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与实践 |
饶学刚 |
|||
388 |
2 |
日本近藤元粹及其《苏东坡诗集》考述 |
王园瑞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天潢贵胄:两宋宗室的政治境遇、文化生态和文学创作”(10YJC751106) |
||
389 |
3 |
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中秋文化的贡献 |
乔云峰 |
|||
390 |
《闻卞氏》诗的作者真伪辨析 |
李南南 |
||||
391 |
5 |
东坡长调慢词的用调成就与声律特征 |
刘尊明 |
|||
392 |
苏轼评价司马光论析 |
杨胜宽 |
||||
393 |
6 |
论苏轼养生的生态智慧 |
刘 晗 |
|||
394 |
论苏轼与眉山青神程氏兄弟的交谊 |
胡 钰 |
||||
395 |
7 |
常州苏轼符号:谈苏轼的死亡观 |
刘清泉 |
|||
396 |
7 |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词中的“老翁形象”:兼谈苏轼的“天籁观” |
江梅玲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经学与古代文论的经典化研究”(18YJA751012) |
||
397 |
9 |
读《东坡先生墓志铭》札记之三 |
乔建功苏 航 |
|||
398 |
苏轼的易学与史学 |
于子强 |
||||
399 |
10 |
子瞻不保其丘墓乎?:苏轼侄媳梁氏墓志铭的久佚与再现 |
刘继增 于海峰 刘彩平 |
|||
400 |
苏洵的仕宦之路与书信书写 |
仲皓 |
||||
401 |
11 |
苏轼“率先发难”“侵犯皇权”辩:兼谈东坡文化研究应坚持历史辩证唯物主义 |
饶学刚 |
|||
402 |
11 |
书体视域下的苏轼书法探源 |
方 忠 |